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视界 > 基层动态 > 滨开区 > 内容
5月10日,常州电视台报道,在德胜港码头万吨级泊位上,巨型桥吊舒展钢铁长臂,码头工人操作设备将满载万吨PTA(精对苯二甲酸)的货轮与陆地枢纽紧密衔接,这艘来自大连的巨轮刚完成高效接卸。
500米外的常州德胜临港产业园内,矗立着即将交付使用的6.5万平方米高标准智慧化仓储基地。与之毗邻的玉龙库区中,另一座6.5万平方米的专业化仓储空间内,滨开区全域玻璃纤维产品正整装待发。
这幅“前港后园”的产业画卷,正构建起从港口装卸到园区仓储、集采与制造的完整产业链条:港运配送与供应链业务深度融合,终端用户与长江黄金水道的距离被无限拉近,更稳定有序的供应链体系已然成型。当万吨货轮的汽笛与智能产线的轰鸣在长江之畔交响,滨开区“港-产-城”融合发展产业模式,正向新启航。
一、“前港”升级:万吨枢纽港效率提升
2024年,德胜港码头完成蜕变升级:船舶靠泊能力从5000吨级跃升至10000吨级,年吞吐量突破800万吨,码头利用效率提升15%。这场“硬件革命”不仅让码头跻身长江沿线第一方阵,更通过“公转水”“路转水”多式联运的无缝衔接,打造出“门到门”全程物流服务模式。
“过去企业物流成本像座大山,现在每吨货物综合成本实现平均下降1-5元!”滨江国控供应链板块总经理黄兴跃算了一笔账:码头升级后,港口船舶靠离泊时间缩短10%,万吨级船舶最快24小时即可完成卸货。
二、“后园”创新:铝卷“变形记”演绎供应链服务闭环
在滨江国控构建的智慧供应链体系中,一块铝锭的旅程折射出传统产业的发展转型。为更贴近源头资源,滨江国控供应链板块构建起辐射全国的有色金属铝锭采购网络,并依托德胜港码头物流枢纽,创新推出“代采+集运”送货上门式供应链服务,解决企业燃眉之急——企业仅需支付保证金,就能锁定原料并安排配送至指定地点,既避免库存积压,又能在市场波动时保障供应。
临港产业园投运后,将构建“再生铝-铝锭-铝卷”绿色闭环,形成原料循环体系。金属剪切配送加工中心同步启动,产品供应从原材料延伸至社会消费产品,销售环节覆盖用户加工前端工序,深化与区域产业的供货合作及供应链协同。
滨江国控供应链板块副总经理邱侃透露:“我们提供从原料代采、智能加工到物流配送的一站式服务,企业可专注产品研发,供应链的‘包袱’我们来扛。”
三、智慧仓储:会“上楼”的仓库重构物流空间
距长江岸线仅500米的常州德胜临港产业园,正以“垂直物流”理念颠覆传统仓储模式。89亩土地上,3栋高标准厂房与2栋智能仓库拔地而起。这些建筑采用首层层高11米、荷载达5吨/平方米的设计,容量可观。并且,园区设有环形车道,重型卡车可直抵二楼装卸平台,有效提升了空间利用率。此外,园区还同步配置了屋顶光伏、充电及储能系统,积极践行“双碳”目标。
依托长江黄金水道,这个定位为“新北区大宗商品集散中枢”的产业园,将为企业提供集货物存储、加工制造、配送运输于一体的专业化服务,形成覆盖常州全域,并辐射泰兴、江阴等周边区域的货物集散网络,助力长江沿线绿色发展与产业融合。
近年来,常州市德胜河航道整治工程全面实施,为沿江产业向内陆延伸提供了重要的水运支撑和宝贵的岸线资源,这将进一步激活“前港后园”的协同发展效能。
“我们不是在建码头和厂房,而是在构建一个产业生态圈。”滨江国控总经理瞿海松表示,滨江国控以“前港后园”模式为支点,撬动临港产业带能级跃升:港口物流成本下降带动制造业企业集聚,供应链创新吸引高端加工项目落地,智慧仓储体系则让长江经济带的“黄金效益”转化为区域发展的“绿色动力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