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 新视界 > 基层动态 > 滨开区 > 内容
7月24日,人民网首页刊发文章《解码常州高新区“智造”升级》,其中常州滨开区企业——常州太平洋电力设备集团作为区域“智造”升级典型代表跃然纸上。
常州变压器的市场占有率居国内之首。走进龙头企业常州太平洋电力设备集团的智能化生产车间,钣金柔性生产线正高效运转:板材冲压后,系统自动判断是否折弯——无需折弯的直接下线,需折弯的传送至自动折弯产线,经8台机械臂协同作业后,由AGV小车运送进立体库,全程无人干预。
“数字化转型不是选择题,而是生存题。”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顾兴坦言,曾因客户定制化需求多、排产慢、追溯不清晰等行业痛点陷入发展困境。如今,柔性生产线将切换时间缩至15分钟,工业物联网平台实时记录每道工序参数,扫码即可追溯全生命周期数据,设备数控率、联网率达100%。
“改造效果立竿见影,就折弯工序而言,8台机械臂节省了20个人力;传统喷涂线上30个点位的参数从人工每小时抄录变为实时传导预警。”顾兴说,智数化升级后,企业人均产值达到260万元,较过去提高了80%。
“智改数转网联”是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有效融合的重要载体,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驱动。
近年来,滨开区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,抢抓“智改数转网联”发展契机,不断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发展。随着智能制造向纵深推进,滨开区制造业智能化、数字化、网络化水平进一步提升提高,工业企业生产效率和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,绿色发展和本质安全水平迈上新台阶。
本次央媒聚焦的太平洋电力,是滨开区骨干民营企业智能制造的示范缩影。在滨开区,这样的示范并不鲜见。
贺尔碧格传动技术(常州)有限公司,企业以精益生产为基石,以智能制造长远布局为引领,成立智改数转委员会并制定清晰发展路线图,系统性推动信息化与智能化深度融合。通过持续投入与创新实践,公司成功获得两化融合3A认证,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等权威资质,为构建高效智能生产体系奠定坚实基础。
在智能化信息化实施上,公司部署自动化生产设备,引入AI视觉在线质量检测,部署MES生产执行系统,实现全流程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管控,并集成AGV实现物料智能调度与全自动配送; 取得了生产效率提升20%,产线员工数量降低40%,产品报废率降低88.5%的卓越成效。
基于华润云和工业互联网平台,聚焦设备、安全、质量三大关键生产场景,华润化学已打造出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业级应用系统。
在生产领域,EAM(设备管理)系统实现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,让设备修复时长平均缩短51%,使备件库存成本年均降低400万元,实现全年故障性停车归零;在稳定质量方面,LIMS(质量管理)系统推动质量标准与检测流程100%线上化,产品AA级品率稳定在99.7%以上;在能源方面,EMS(能源管理)系统能够实时管控水电气等能耗,将能耗数据采集效率提升53%,每年节水7000吨;在安全管控领域,HSE(安全管理)平台融合智慧园区系统,实现厂区监控全覆盖、人员车辆精准管控、100%安全准入培训,大幅增强厂区风险防控能力。
在智能制造领域骨干民营企业、领先外资企业、优势央企3大“样板间”引领示范下,滨开区逐步呈现出“龙头企业带头冲锋、引领示范,中小企业激发创新发展蓬勃活力”的良性发展态势。
目前,滨开区累计拥有智能工厂(车间)95家,星级上云企业186家,首台(套)重大装备41个,智改数转网联领域各项指标均稳居全区第一。
在这片转型蝶变的沿江产业高地上,“智造”赋能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之路正越走越宽。